亚历山大三世桥
跨越塞纳河,连接巴黎第七和第八区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代表了法国与俄罗斯之间真正的和平信息。
法俄和平的信息
于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时启用,桥的奠基石由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6年亲自奠定,以象征法俄友谊。这一友谊于1891年通过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尼古拉二世的父亲)与当时法国总统萨迪·卡诺特签署的联盟建立。
在下游右岸的柱子上,可以看到铭文“1900年4月14日,法国总统埃米尔·卢贝特开幕了世界博览会并启用了亚历山大三世桥”。这座长154米、宽45米的巨大桥梁将荣军院与通往香榭丽舍大街的丘吉尔威尔逊大道连接起来,途经小宫和大宫,它们同样是为同一届世界博览会而建。
多重意义的装饰
亚历山大三世桥的装饰尤为珍贵,自1975年起被列为历史遗迹。四个高17米的塔柱矗立在桥的四个端点。它们的顶部都装饰着青铜的飞马,每个飞马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在桥的中央,两个锤制铜的前饰装饰着拱门的拱顶。在上游,塞纳河的女神环绕着巴黎的徽章。在下游,涅瓦河的形象及其女神伴随着俄罗斯的金色徽章。四个锤制铜雕塑,代表水的精灵,位于塔柱脚下的护栏上。距今已超过一个世纪,亚历山大三世桥几乎没有经历任何变革,除了颜色。如今它呈现出珍珠灰,这是它的原始颜色。亚历山大三世桥还因其为路人提供的壮丽景色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是荣军院的景观,另一方面是小宫和大宫的景观。
历史的见证…
在1900年4月至11月的世界博览会期间,桥梁接待了超过5000万的观众。随后在世界多个地方建造了多个复制品,包括拉斯维加斯。作为许多导演的自然布景,它是经典场景的拍摄地,例如在米歇尔·奥迪亚尔的《鸬鹚的呐喊》(1970)、雅克·贝尔纳的《阿森·卢平》以及吕克·贝松的《天使A》(2005)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相遇并重聚。
因此,亚历山大三世桥轻松跨越了时间。在1944年8月巴黎解放日和大宫火灾期间,发生在周边的战斗在这座建筑上留下了一些痕迹,主要是在雕刻的狮子上。1995年,为庆祝奠基石奠定一百周年,进行了一次巨大的修复工程。